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国际风云变幻、国家重器更迭、伟人传奇故事以及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正规场外配资,都如同璀璨星辰般闪耀。若您渴望探寻这些星辰背后的精彩故事,欢迎持续关注【阵匠】,我们将为您呈现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1950年12月24日那个寒冷的平安夜,成为了美国军事史上最不愿提及的黑色记忆。在朝鲜半岛零下30度的极寒中,十万美军士兵仓皇登上停泊在兴南港的军舰,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撤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追击这支庞大军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实际兵力仅有2000余人。此刻的美军早已将所谓的军人荣誉抛诸脑后,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逃离这个被他们称为长津湖地狱的战场。当军舰终于驶离港口,许多惊魂未定的美军士兵抱头痛哭,仿佛从鬼门关前捡回一条性命。
展开剩余81%这场被称为长津湖战役的军事对抗,在战争史上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交战双方都坚称自己才是最终的胜利者。那么,究竟谁更有资格获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桂冠?
从伤亡数字来看,这场战役呈现出惊人的不对称性。美军坚持认为自己是胜利方,其理由在于:被志愿军第九兵团重重包围的海军陆战队第一师最终成功突围并撤离战场,这本身就是军事奇迹。更令他们自豪的是,在撤退过程中,尽管处于兵力劣势,美军却创造了惊人的战损比。根据史料记载,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此役中战斗伤亡达1.9万人,而由于仓促入朝缺乏御寒装备,非战斗减员更高达3.2万人,其中4000余名战士被活活冻死。总计5.1万人的伤亡,意味着这支15万人的兵团承受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减员率。
相比之下,美军参战的陆战1师、第3和第7步兵师合计10万兵力,战斗伤亡仅743人阵亡、4000余人负伤。即便后勤保障完善的美军,也在极端严寒中出现了7000余人的非战斗减员。总计1.1万人的伤亡,使美军伤亡率维持在十分之一左右。正是基于这种悬殊的伤亡对比,至今仍有许多美国军事学者坚持认为长津湖战役的胜利属于美军,他们强调陆战1师在被优势兵力包围后展现出的顽强突围能力,充分证明了美军的强大战斗力。
然而,判断战争胜负的根本标准在于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从这个维度审视,美军的胜利说就显得站不住脚了。战役前,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夸下海口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但平安夜的撤退绝非凯旋,而是彻头彻尾的战略失败。反观志愿军,他们完美实现了预定战略目标。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总体规划中,长津湖所在的东线战场肩负着诱敌深入、发起反攻的重任,旨在粉碎美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尽管付出巨大代价,志愿军以钢铁般的战斗意志赢得了战略主动权。美军从兴南港的撤退彻底扭转了战局,为濒临绝境的朝鲜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可以说,没有长津湖战役的胜利,今日的朝鲜半岛版图或将改写。
这场惨烈的战役给交战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精神震撼。志愿军首次见识到现代化战争的威力——美军强大的火力配置、高效的机械化部队和惊人的后勤保障能力都令人叹服。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后来回忆,当陆战1师陷入包围时,指挥员们都认为歼灭这支劲旅只是时间问题。但美军展现的突围能力远超预期,特别是当志愿军三次炸毁关键的水门桥后,美军竟通过空运钢制桥架的方式迅速修复,这种战场应变能力给志愿军将士上了深刻一课。
同样,美军也领教了志愿军无与伦比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志愿军精妙的战术布置和顽强的作战精神令对手肃然起敬。在撤退途中,美军士兵目睹了战争史上最震撼的一幕:一整连的战士在阵地上保持着战斗姿态被冻成冰雕,至死都紧握武器准备射击。这个被后世称为冰雕连的英雄集体,用生命诠释了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精神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捍卫了国家安全,更为后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这场正义之战,无数志愿军将士长眠异国他乡。为了让后人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军事作家李峰撰写了《决战朝鲜》一书,以宏观战略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再现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书中收录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历史见证。这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著作,堪称了解朝鲜战争的最佳读本。
(全书详细展现了长津湖战役等经典战例,通过参战双方的珍贵回忆录和档案资料,还原了那段冰与火的岁月。书中特别收录了众多首次公开的历史照片,包括志愿军战士在极寒环境下的作战场景、美军撤退时的真实画面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作者李峰深耕军事历史研究多年,以严谨的笔触和生动的叙事,让读者仿佛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在线股票配资网_在线股票开户_股票配资平台app观点